10日,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,介紹“十三五”以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重點整治無證無照、超標超前培訓、違規收費、虛假宣傳等問題,摸排整治了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。
呂玉剛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基礎教育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,基礎教育普及水平躍上新臺階,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呈現新面貌,基礎教育全面提質進入新階段,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邁出新步伐,基礎教育熱點難點實現新突破。
在基礎教育熱點難點實現新突破方面,呂玉剛指出,社會育人環境得到有效治理。針對中小學生沉迷網絡、有害APP進校園、低俗有害網絡信息等突出問題,中央有關部門共同開展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,規范了網絡平臺特別是社會網課平臺的管理,分三批面向社會公開通報有害網絡信息治理情況,共清理165萬余條不良信息,處理違規平臺賬號2萬余個,有效凈化了網絡空間和中小學生的成長環境。深入開展防治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,全面排查、加強引導、有效預防、嚴肅查處,通過教育、警示、通報等多種形式,深入推進“平安校園”建設,保持了校園總體安全穩定。
招生秩序得到有效規范。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,基本實現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,全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8.6%。大力推進“公民同招”改革,全面建立公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一視同仁、互不享有特權的招生入學機制,促進了公民辦學校公平發展,有效緩解了擇校熱和家長焦慮,推動民辦學校從“搶好生源”向“教好學生”的轉變,大力營造良好教育生態。堅持“兩為主、兩納入”,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,切實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,全國85.3%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服務,這個比例和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大體相當。
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得到有效緩解。出臺減負三十條規定,明確學校、校外培訓機構、家庭、政府四方責任,著力構建系統化減負體系。積極推進學校建立課后服務制度,不斷提高課后服務水平,全國36個大中城市66.2%的小學、56.4%的初中開展了課后服務,有效解決“三點半”家長接孩子難問題。全面清理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,由105項減至35項,更加注重體現素質教育導向。印發《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》,堅持綜合施策、內外聯動,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有效治理,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“先證后照”制度和黑白名單制度,重點整治無證無照、超標超前培訓、違規收費、虛假宣傳等問題,摸排整治了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。印發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和培訓合同示范文本,進一步完善校外培訓監管機制,有效保障家長和學生權益。與此同時,實施線上培訓機構備案審查制度,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治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