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者仁心。
生活中,每個人、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。
解除病人痛苦,挽救病人生命。特殊時期,他們負重前行、馳援抗疫前線,成為最美逆行者。
他們的一舉一動,都在傳遞著正能量。
他們的美德,都值得弘揚。
他們就是——泉州好醫生!
閩南網12月3日訊(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)性病、麻風病、甚至是艾滋病,這些具有高傳染性且在普通人看來比較“臟”的病,都是經他們診斷并治療。泉州市皮膚病防治院(以下簡稱“皮防院”),其前身是收容麻風病人的場所,隨之慢慢演變,成了防治皮膚病與性病的醫院。
江連枝,泉州市皮膚病防治院副院長、皮膚科與性病科主任醫師,畢業至今從一而終,在皮防院工作了整整28年,見證了皮防院的發展與改革,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磨煉成長,成為了泉州市第一位開展白癜風表皮移植的醫生,他也是一位為病人負責,怕病人多跑一趟,把醫囑講得通通透透、讓病人明明白白的醫生。
人物名片
江連枝,1968年出生,泉州市皮膚病防治院副院長、皮膚科與性病科主任醫師,對皮膚病、性病、皮膚美容有豐富的臨床經驗,擅長各類皮表良性腫物的小手術、白癜風表皮移植手術等皮膚疾病的治療。
醫生令人愛戴和尊敬
從小根植于心
每位醫生都有自己的信仰,從醫28載,江連枝信奉的是西方名醫特魯多的勵志名言“有時去治愈;常常去幫助;總是去安慰”。
舅舅是惠安老家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,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打雷下雨,時不時總有人去找他幫忙。很多人找他,需要他的幫助,江連枝小時候的印象,覺得醫生令人愛戴和尊敬,也許是受舅舅的影響,他也憧憬自己將來能夠成為一名醫生。
1992年從福建醫學院(現福建醫科大學)畢業后,一心想當外科醫生的江連枝,卻陰差陽錯來到了皮防院。江連枝說,皮膚病是一種形態學疾病,種類2000多種。
經過不斷學習和臨床實踐,江連枝總結出在閩南這種亞熱帶地區,常見皮膚病的發病規律。具體表現在過敏、濕疹、蕁麻疹,其次是真菌感染的癬,青春痘、痤瘡等。
一年看1萬多個病人,而性病,在他的門診量中,占了20%以上。“如果不是生活不好過,她們也不會去做這個行業,其實她們也不容易”,江連枝說,這些病人之所以患有性病,與她們的職業有很大關系。對于這些病人,江連枝沒有歧視她們,反而常常幫助她們,給她們講解一些性病的知識,教她們要如何進行自我防護。
他每年為麻風病人送去醫者關懷
傳染性的疾病,例如麻風病、性病、艾滋病等,在普通人看來,都會避之而不及。但是作為皮膚科的醫生,他們沒得選擇,不能退縮。
江連枝在給病人看診(采訪對象供圖)
說到麻風病,“早一輩的人,都是在山上工作的”,江連枝說,泉州還有兩個地方設置了麻風病人收容所,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,主要對皮膚和外周神經產生破壞。麻風雖然很少致人死亡,但會落下嚴重的肢體殘疾和畸形。
山上住的麻風病人,他們多是殘疾,有的截肢、有的眼睛看不見鼻子塌了,生活不能自理。
此前,一位麻風病人腳上的傷口潰爛,流血半個月,但因麻風病人的外周神經很差,基本感覺不到疼痛,所以他沒有及時到醫院治療。最后,這個病人找到了江連枝,江連枝在他腐爛的小腿里,挑出了一只又一只的蛆。為了保命,江連枝為他聯系骨科醫院,做了小腿截肢手術。至今,這位病人裝著假肢,在麻風病人收容所里,照顧著其他的病人。
一年要上山好幾次,為他們診療,更多的是送去醫者的關懷。江連枝說,仁慈仁愛,是一名醫生該有素養,對于病人的安慰,也許勝過一臺完美的手術。
他是泉州白癜風表皮移植第一人
1998年,江連枝到上海華山醫院進修,學習了白癜風表皮移植技術,隨后,在泉州開展了這項技術,也成為了泉州第一個做白癜風表皮移植的醫生。
白癜風是世界上三大皮膚病之一,誘發的因素不同,表現出的癥狀也有區別。有的人從頭到腳的皮膚上,都會出現白斑;也有人的白斑主要長在臉上、手上,損容性比較高。
江連枝說,曾經有個20歲的女孩,來就診時,頭一直垂著,不敢抬頭,也不敢正眼看人。原來,她的眼部長了一塊白斑,她感到很自卑,擔心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她,她低頭、不說話,不和別人交往,把自己封閉起來……
診斷為白癜風后,江連枝為女孩做了表皮移植手術,在肚皮上吸出水泡,將水泡的表皮移植到白癜風表皮位置,聽上去很簡單的一個程序,卻要花費好幾個小時,才能完成。
所以,江連枝關注兒童、青少年白癜風疾病,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,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她看皮膚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
有個得蕁麻疹的阿姨,最近一次來找江連枝看診時,竟然拿出了10幾年前江連枝寫的病歷書。這位阿姨說當年找江連枝看過病,吃完藥就好了,沒想到過了這么多年,才又復發,她第一個想到的是江醫生。
得到病人的信任,靠的是安慰病人的功力。江連枝可謂“功力”深厚,他不厭其煩地為病人解釋:這是個什么病,什么原因引起的,癥狀是什么,為什么這個病需要這么久才能好,因為皮膚病通常是慢性病,需要經過一個系統的治療體系,很多病人看完醫生一兩天還是不見效,就火急火燎地要怪醫生、換醫生。江連枝盡量讓病人少折騰,如果要讓他寫醫囑,可能三頁紙都不夠用。不斷的叮囑、反復地告誡,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,事無巨細……
面對一些急癥的病人,例如因過敏導致喉頭水腫,或者全身起疹子的病人,他們非常緊張,害怕自己會死掉。江連枝說,往往輸液管一插下去,病人的癥狀就越發明顯了。這個時候,就需要醫生好好地安慰他們,告訴他們只要放輕松,這個病不至于致命,消除他們的恐懼,慢慢地,病情也有了好轉。
江連枝認為,當醫生,責任心、醫德有時候比醫技更重要,這也是他所信奉的勵志名言中,“有時去治愈”的真諦,醫學不能治愈一切疾病,也不能治愈每一個人,而是要靠醫學去幫助病人,讓他們找回健康、傳承健康。